棘指角蟾

spinata   Liu et Hu
   

  134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形态 依据贵州雷山(18雄、2雌及蝌蚪)标本。
成体:体较肥硕,雄蟾体长50mm,雌蟾体长55mm左右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131。头扁平,雄蟾头长略小于头宽,吻端平切呈盾状,超出下唇缘;吻棱明显,颊部垂直;鼻孔在吻棱下方,位于吻眼之间;鼓膜很清晰,卵圆形,最长径略大于它到眼后角之间的距离;舌大,梨形,后端微有缺刻;犁骨棱细弱,在内鼻孔内侧呈“ ”形,末端不膨大,亦无细齿。
前肢适中;指端钝圆,第一、第二指的关节下瘤较显著;内掌突大,卵圆形,外掌突小。后肢较长,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前角,胫长超过体长之半,左、右跟部重叠;足略长于胫;趾扁平,趾端钝圆;趾侧缘膜宽而显著,基部相连成半蹼;第一、第二趾基部关节下瘤较明显,其余各趾底面有长肤棱;内蹠突卵圆形,无外蹠突。
身体背面包括头侧满布细小痣粒,头侧痣粒上有小黑刺,上唇缘更明显;颞褶钝角状,后端较粗厚达肩背方;背面起自上眼睑有细的“ ”形肤棱,体侧背方有纵肤棱,背中部的肤棱成“ ”形,肤棱上均有小黑刺;体侧及股后均有疣粒。胸侧有小白腺;有股后腺;腹面皮肤光滑。
生活时背面颜色有变异,多为深棕、棕黄或橄榄绿色,有深棕黑色斑纹;自眼间开始有一倒置的褐色三角形斑,镶以浅色边;头后有一个“ ”形斑与背中部略呈“ ”形斑相连;上、下唇缘及上眼睑的帘状肤褶上有几条深色纵纹;股、胫背面隐约可见各有3条横纹,两侧的黑斑则较醒目;跗、蹠腹面黑色。咽喉部两侧及正中共有3条镶浅色边的深色纵纹,少数个体正中的纵纹不清晰;胸部及腹部前段及其两侧散布有10多枚大的灰棕色斑,个别者灰棕色斑少或不显;股腹面橘红色。液浸标本棕黑色,标本浸在水中仍可见背面深色斑纹。
第二性征:雄蟾前臂略粗,第一、第二指有大而分散的锥状黑刺;有单咽下内声囊,声囊孔圆形;无雄性线;趾侧缘膜及蹼均较雌蟾发达;皮肤较粗糙。
变异:观察贵州雷山18♂♂、2♀♀、四川金佛山1♂、1♀及广西龙胜44♂♂、4♀♀的斑纹略有变异。头后“ ”形斑有的不显,有的整个胸、腹部均有斑纹,也有不显的;腹侧斑点有的连成宽的长条形。据杨大同主编《云南两栖类志》(1991; 62)记载,云南威信的5雄体长54—58(55.8)mm, 5雌体长55—70.5(60.8)mm。
表131 棘指角蟾成体量度(贵州雷山)
Table 131 Measurements of adults of Megophrys spdnata Liu et Hu(Leishan, Guizhou)
单位:mm
项目 18♂♂ 2♀♀ 项目 18♂♂ 2♀♀
体 长
SVL 47.2—54.4
50.0 54.0—55.0
54.5 前臂及手长
LAHL 21.5—25.1
23.8
47.5% 25.0—26.5
25.8
47.2%
头 长
HL 16.0—18.0
17.1
34.2% 23.5—23.5
23.5
43.1% 前臂宽
LAD 4.2—6.2
5.1
10.3% 4.4—4.4
4.4
8.0%
头 宽
HW 17.0—19.0
17.8
35.6% 18.6—20.0
19.3
35.2% 手 长
HAL 12.7—14.8
13.4
26.6% 14.2—15.5
14.9
27.2%
吻 长
SL 5.0—6.0
5.6
11.2% 5.0—5.5
5.3
9.6% 后肢长
HLL 82.0—97.0
89.4
175.7% 97.0—105.0
101.0
185.2%
鼻间距
INS 5.2—6.3
5.8
11.6% 5.9—5.9
5.9
10.7% 胫 长
TL 26.8—29.7
28.1
56.0% 30.3—32.6
31.5
57.5%
眼间距
IOS 4.0—5.7
4.6
9.2% 4.8—5.0
4.9
9.0% 胫 宽
TW 6.2—8.0
7.2
14.2% 7.0—7.0
7.0
12.8%
眼睑宽
UEW 3.4—5.1
4.5
9.0% 4.9—5.1
5.0
9.2% 跗足长
TFL 36.0—42.0
39.3
78.5% 42.0—44.5
43.3
79.5%
眼 径
ED 5.6—6.6
6.1
12.2% 6.3—6.3
6.3
11.4% 足 长
FL 12.5—28.2
26.1
52.0% 28.2—29.0
28.6
52.5%
鼓 膜
TD 2.0—3.0
2.6
5.1% 2.7—2.7
2.7
5.0%

卵:剖视6月间采自贵州雷山的雌蟾,其输卵管内的待产卵粒为乳黄色,卵径3mm左右。
蝌蚪:体黑棕色,尾部色浅,逐渐转成浅绿,尾鳍无斑;漏斗状口部唇甚宽,口角间距几乎为体长之半,上唇两口角间有唇突27排;全长41 mm时,头体长13mm,已具四肢,趾扁,趾侧具缘膜,基部具蹼。

鉴别特征

鉴别特征 外形与峨眉角蟾Megophrys omeimontis很相似。但该蟾的犁骨棱细弱,末端不膨大,亦无细齿;雄蟾第一、第二指上有大而分散的锥状黑刺;趾侧缘膜及趾蹼均发达。

生物学

生物学资料 栖息在海拔800—1800m的山溪边,雄蟾常在附近的草丛中、枯枝上、碎石堆里或崖壁缝里发出“jià、jià、jià…”的连续鸣声。6月2日在贵州雷山所采雌蟾已有待产的卵;6月中旬在四川兴文县先锋乡的雌蛙输卵管内也有待产卵粒。由此推测该蟾的繁殖季节可能为6—7月,在此期内夜间可在溪边见到该蟾成体。液浸雄蟾标本,背、腹部皮肤均非常松弛呈现皱褶状。


国内分布

地理分布 湖南(桑植)、四川(兴文、筠连、古蔺)、重庆(南川、秀山)、贵州(大方、金沙、绥阳、江口、雷山)、云南(威信)、广西(龙胜、金秀)。